我国医药产业以18%的增长(GDP的两倍)速度走过了2005年。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数据显示, 2005年我国的医药工业总产值将超过4300亿元人民币。如果现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变,2006年的医药工业总产值按现价可望达到51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左右,药品的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 %。业界普遍认为,2006年医药产业受惯性推动走势依然强劲。
不过,今年预计出台的国家医改、药品定价方案等一系列政策将成为主导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展望200 6年中国医药行业将呈现以下趋势。
产业分化加速业内普遍认为,后GMP时代的中国医药产业正全面步入"战国时代",企业分化在加速,200 6年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去年年末,老牌劲旅三九系在一片追债声中坍塌,而怀着医药帝国梦想的华源系没折腾几年就步履维艰。与此同时,康恩贝、神威、福瑞达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凭借各自的核心能力纷纷挤入制药企业百强榜前列。
同样在流通领域,企业分化也将加速。2006年医药商业仍将在微利时代寻找商机。新型民营医药商业企业仍将在2006年引导国内流通业的创新思维,伴随着第三终端农村市场这一新的终端市场的崛起,明年大医药物流企业的区域化竞争将加速。而随着处方药全凭处方销售,社会零售药店的关闭、兼并将加剧,零售药店将市场份额将逐步集中在大型连锁药店手中。而民营批发企业九州通也在四处扩张企图在几大区域建立配送网络,不久前又不惜代价二进重庆,希望把业务范围覆盖到西南市场。
可以预见,2006年大鱼吃小鱼,小鱼吞虾米的游戏会进一步白热化。医药商业的集中度将会进一步得到提升。
农村市场成为新焦点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动使农村市场这一"第三终端"成为新热点。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留给药企发挥的空间巨大。预计到2006年,低价药品在农村市场的销售比例将由现在的不足10%上升至60%。同时,由于农村市场销售网点过于分散,需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而大范围铺点势必造成管理混乱,为此药企需要进行分层次设点。
据了解,广药集团旗下的潘高寿、白云山和黄、星群等企业已将其下一个营销重点放在二级城市和农村,其产品正在向中等城市、县城甚至村镇销售网络渗透。除广药外,东盛、康恩贝等国内大型药企也都纷纷将目光聚焦农村市场。就连西安杨森、中美史克等外资药企也开始对第三终端产生浓厚的兴趣。据悉,中美史克则已经制定"水银计划",开始试水农村市场开发。
药品新政将主导全局除国家"降价之手"将引导市场价格重心继续下行外,包括药品分类管理、正在酝酿的对仿制药申报进行调整等政策都将对今年的医药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SFDA进一步明确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的总目标,过渡性实施了多年的药品分类管理政策也将在今年全面提速。按计划,从2006年1月1日起,我国的零售药店销售处方药要全凭处方。此前还明确规定药店不得出售麻醉药品等9类药品。预计该政策的影响将在明年下半年会有所体现,这会给药店经营带来较大冲击。药品零售将面临新的考验,制药企业中一些大品牌的地位将会更加凸显。
另外国家药监局已经关注医药产品一药多名的问题,出台了针对"一药多名"产生诸多问题的解决政策。
此外,仿制药申报的大幅增长已经在2005年受到关注,尤其是仿制风潮正在席卷中药产业,已经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审评部门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其次就是下游的低水平重复日益严重。
有知情人士透露,国家正在酝酿对仿制药申报进行调控,以遏制目前的仿制风潮,假如2006年有政策出台的话必将对整个新药研发领域产生新的导向作用。
药品降价是大趋势连续17次的药品降价仍然没能让老百姓满意,今年国家对于药价调控的力度丝毫不会放松。 "我们要分期分批地降低不合理的虚高药价,降到老百姓不说贵为止。"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在谈到药价新政策和改革思路时如此表述。他透露,为了配合降价的实施,国家发改委将对三大定价机制"动手术",方案将在2006年上半年陆续出台。
一是政府定价范围扩大。相比此前的降价方式,今后价格管理的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由政府制定价格的药品由原来的1500种扩大到2400种左右"。国家发改委已重新修订了定价药品目录。在新增部分中,除了原有的300种麻醉类、精神类、免疫类和计划避孕药具保持不变外,主要是把《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下称医保目录) 中1300种报销药品增加至2100种。这2400种定价药品,占国内市场流通数量的20%左右,占市场销售总额的6 0%左右。按照《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上述药品将实行政府统一定价和确定最高零售价相结合的价格调控政策。也就是说,实行政府最高零售价指导的药品,价格只能往下降,不能卖高价。而制定《药品差比价规则》,则从制度上抑制了企业变换剂型、规格、包装等变相涨价的行为。
二是OTC定价权转移。其定价机制的变化是把全国划分为6大区,即西北、华北、西南、华南、华东、东北六个区域来协调非处方药(OTC)的定价问题。目的也是为了最终拉下药品价格。此前,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将非处方药的定价权下放给了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处方药则由国家发改委定价。
三是药品出厂价上包装。药品最小的零售包装上须标注出厂价、建议零售价。据媒体透露,新《药品政府定价办法》2006年上半年将正式出台。目前该办法草案已出炉。有关人士在听证会上指出,目前标注出厂价和零售价并不是完善医药体制的根本办法,但可能是控制价格最快捷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