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搅局饮料名利场
2006-07-03

借道大跃进  


  “功能饮料市场潜力无疑是较大的,但饮料市场运作与药品运作还是有很大不同,如果药企自己组建销售队伍,还需要一定时间,况且市场风险也较大,因此应当首选借助外来力量形成互补”。魏大华表示。


  据了解,与潘高寿合作推广饮料产品的是澳洲新资源集团既是一家投资企业,也是当地知名的饮料企业,目前其在中国内地开展有红酒和饮料业务,并且形成了一定的销售规模,拥有良好的渠道,在合作中,饮料原料和生产投入主要由潘高寿负责,而市场销售及投入则由新资源投资集团来完成。除了凉茶饮料,潘高寿还与河南一家企业正在洽谈以地产地药材地黄保为主要原料生产功能饮料项目,目前产品已在申报注册之中。这样跨区域的合作将更有可能让形成产品线优势,建起撬动饮料市场的新支点。


  事实上,白和中药一方面在组建销售队伍之时,另一方面也与和记黄埔旗下的屈臣氏合作,后者作为一家以销售时尚健康和日常用品为主的连锁店,在全球拥有5000多家店面,目前正以每四天开设一家店的速度在内地迅速扩张,预计至2006年底内地连锁店将达到280家,该连锁销售的产品中超过20%为自有品牌,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白和中药饮品与之深度合作,极有可能获得快速成长。


  映衬制药乏力?


  中国医药市场连年以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在发展,但为何如此多的制药企业、特别是中药企业纷纷开辟饮料、化妆品“第二战场”?


  南派营销团队首席架构师范恒星分析,中国医药产业虽然高速发展,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多、小、散、乱、差”的局面仍然未有多大改观,随着产业调整的来临,不少企业开始面临生存和发展压力,有些是被迫转型。而中药企业向功能饮料市场延伸是其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具备一定的关联性。


  张禄明表示,白和中药的品牌评估是60多亿元,公司主推的口炎清为全球独家研发品种,产品在市场上很有影响力。作为一家中药生产企业,公司拥有自己的研究院和博物馆,拥有研发能力,并以GAP标准种植的植物作为原料,以GMP标准提取、生产饮料。这无疑让消费者喝得更放心。


  “目前凉茶饮料市场则刚刚兴起,并且发展较快,形成由广东、广西向全国漫延之势,是饮料市场里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分支,也是当前饮料市场的热点。”潘高寿董事长魏大华说:“随着市场的发展,药品市场也会有一变化,有一些新的空间出现,但总体而言,空间不是很多,况且药品在研发上的投入较大、研发周期比较长、投资回报较长。潘高寿做药品很有自己的特色,而且也专业,即以中药为主,但如果仅限于此,还是比较单一,况且目前药品市场运营费用也很高,进一步压榨了制药企业的利润空间。至于饮料的成本与利润问题,表面上看,饮料的生产成本与销售价格之比要比药品的小,但只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成本就会下降,利润也就体现出来。”


  魏大华表示告诉笔者,事实上潘高寿一直在运作保健饮料,只不过不是主业,原因主要是前几年重点推广中药品种和企业品牌,无法分心。但潘高寿这两年的品牌提升很快,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考虑向其它领域稍作品牌延伸,而落子功能饮料市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品牌延伸是有所选择的,功能饮料具备健康概念,由药品生产企业来做,消费者易于接受。


  虽然目前潘高寿要做饮料,但药品事业仍然在全力推进,饮料事业则是培育企业新的增长点。饮料作为快速消费品,它的消费量可以通过种种方式促进增加,但药品却不一样,生病的人总量不会在短期内有大变化,要获得增量多需从竞争对手那里夺取。若以做药的优势来做饮料,有许多方面就可以形成互补,在潘高寿这点体现更为明显:公司核心品种止咳类药品季节性非常强,每年5月至8月属于淡季,而饮料季节性也很强,但旺季正好是5月至10月左右,这样企业的资源就可以充分调动起来,互动的结果将对企业品牌建设和赢利能力都起到推动作用。魏大华表示,拥有百年制药历史的潘高寿规划是朝着制药与饮料两条道路齐头并进,最终把饮料事业做成超越药品事业的企业。